
打開寒窗,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。獨木橋走過,天塹變通途。從未有一場考試像高考一樣,能如此劇烈地改變如此多人的命運。
1977年必然被歷史銘記,中國恢復全國統(tǒng)一高考,這被稱為國家與時代的一個拐點。高考“破冰”讓人們的求知欲空前爆發(fā),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聲音響徹神州,許多人放下手中的農具、機器走上考場,第一批高考的幸運兒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的棟梁。
三十年如一,橋仍在,波心蕩,歲月無聲。走橋的人仍那么熙攘,橋寬了,被擠下橋的人少了,橋下河水沒那么湍急了,橋那邊的岸,也沒那么像天堂了。時間的流水見證著30年的高考歲月。
高考三十年,許多人的命運被改寫。70年代、80年代、90年代、21世紀,高考的時間軸上,每個點上都濃縮著別樣的人生故事,記者尋訪了每個年代的趕考人,他們的幸福生活多始于高考。跳出高考再看高考,他們的心中,也有百味陳雜。
70年代
差點趕上恢復高考頭班車
趕考人:楊寧(中大佛山校友會會長,佛山市凱利得計算機網(wǎng)絡技術有限公司、佛山市華實計算機公司總經(jīng)理)
趕考年:1978年考入中山大學無線電系
趕考故事:
1977年暑假結束,剛回到學校的楊寧被老師告知,恢復高考了。當時楊寧17歲,是高考恢復后參加高考的第一屆高中應屆畢業(yè)生,至今回想起來,他依然感覺非常幸運。
第一次恢復高考的考試時間是1977年冬季,距離消息正式傳來只有不到2個月時間,楊寧沒有趕上高考“首班車”。即使參加的是1978年7月份的高考,時間依然很緊張,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,楊寧和同學們要重新學習初中、高中的知識。不過,當年學校從來沒有“補課”,每天只上6節(jié)課,而且周日絕對不上課。
沒有“高考指揮棒”,沒有父母的迫切期望,也沒有社會的沉重壓力……但所有人都擰著一股勁地拼命學習,因為大家都知道,這場高考是為自己而考的。
楊寧最終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,被當年中山大學最熱門的專業(yè)——無線電專業(yè)錄取。其實,當年高考的錄取率非常之低,楊寧所在的班是全校成績最好的班,但全班50多名同學,最終卻只有十多人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。
作為當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“幸運兒”,現(xiàn)在的楊寧在佛山從事電腦行業(yè),開創(chuàng)著屬于自己的一方事業(yè)。楊寧說,如果沒有考上大學,這些都是無法想象的。
在高考恢復的30年后的今天,楊寧的兒子也剛剛參加完高考,同樣報考中山大學物理系。楊寧說,兒子的志愿選擇,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他的影響。
“我”看高考:
高考制度仍是當今最公平、公正的制度
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,首先改變了無數(shù)出身于貧寒家庭、無任何社會背景的草根階層子女的命運。雖然現(xiàn)在社會對高考制度看法不一,但高考制度畢竟是當今最公平、公正的制度之一。
不過,現(xiàn)在“高考”的威力太大了。當年我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同學,很多到工廠、農場里去當學徒、找工作,雖然高考失利,但他們依然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,F(xiàn)在的孩子上大學的機會雖然多了,但萬一沒有考上大學,就好像失去了一張就業(yè)的“通行證”,得到社會的承認比讀了大學的孩子難得多。
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,學生考大學的初衷也變味了,以前的人是為了自己而高考,因此進入大學后,會更加拼命地學習知識;而現(xiàn)在很多的孩子是為了父母、為了老師、為了社會而高考,所以進入大學后,便以為目的已經(jīng)達到,不再努力,最后白白浪費了大學里的寶貴光陰。
80年代
考上大學仿佛到了天堂
趕考人:楊河源(作家,媒體策劃)
趕考年:1985年考入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
趕考故事:
考上是僥幸,考不上是正常。抱著這樣的心態(tài),楊河源參加了1985年的高考,那年他17歲。
楊河源是班上年紀比較小的,成績卻數(shù)一數(shù)二。他愛讀書,可那時能接觸的課外書少之又少,完整讀過的就是《新詩選》和《水滸傳》,還都是從別人那里借來的。填志愿時,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武大圖書館學系,第二志愿才選擇中文系,理由就是“讀中文有書看,讀圖書館學系肯定更不愁沒有書看! 楊河源家在河南新縣農村。他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,這在村里是大事,楊河源記得,除了宴賓客,當時村里還專門請電影隊放了場電影。
“砍柴的時候,站在山頭,總想知道,山的那頭是什么?還是山嗎?那再那頭呢?”因為這次高考,楊河源終于有機會去見識山外的世界。他堅持不讓家人送他去武漢,自己坐上長途車,一路上都舍不得閉眼,“即使都是山,也是不一樣的山。”
來到有世界上最美的大學之稱的武漢大學,楊河源說自己仿佛來到了天堂。賞不完的風景看不盡的書,一扇大門在面前打開,世界豁然開朗。那時候的大學,各種文學哲學社團層出不窮,參加詩社、講座、朗誦會,讀尼采、弗洛依德與吃飯穿衣一樣,是生活的必需。
大學生活對楊河源影響深遠,高考十年后,楊河源在佛山市圖書館開始進行公益講座的探索,“一場好的講座對人的震撼有時超過一本好書!”至今,公益講座也走過11年風雨,提起佛圖公益講座,人們第一個想起的人還是楊河源。
“我”看高考:
高考制度導致
基礎教育的急功近利
高考三十年,我不敢說它在進步。我們那個時代的高考相對公平,沒有高考移民,沒有暗箱操作,能夠交易的空間很小。可現(xiàn)在,整個高等教育變成創(chuàng)收的手段。也許這樣說有些偏激,但作為高等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環(huán),高考不能推卸責任。
如果說高考改變了千萬國人的命運,現(xiàn)行的高考制度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受高等教育,這是國辦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,不應對此歌功頌德或感激涕零。高考一直在改革,但都是細枝末節(jié)的改變,高考制度導致基礎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短視,從小給孩子灌輸“叢林法則”的思想,這樣做的報應很快就會來到。
高考三十年,我們是時候反思教育制度了。
90年代
我是高考“小白鼠”
趕考人:阿湘(工商管理部門公務員)
趕考年:1999年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
趕考故事:
1997年,文理分科的抉擇擺在已經(jīng)讀高二的阿湘面前。讀文科,將來做一名自由撰稿人一直是阿湘的夢想。但當時理科招生比例大、就業(yè)面廣,而且多年來一直做文職的父親,堅信“百無一用是書生”,堅決反對女兒“重蹈”自己的“覆轍”。在父母、老師的力推下,阿湘違背自己的意愿,選讀了理科。
當時,1999年高考會否實行“3+X”仍未定,同學間“謠言四起”,大家都在“一顆紅心兩手準備”。高二下學期,教育部門正式宣布實行“3+X”,阿湘經(jīng)過反復思量,作出一個驚人的抉擇,“殺回文科”。當時,她廣泛征求老師的意見,老師們多數(shù)表示贊同,可當父親得知她這一決定時,還是氣不打一處來。阿湘知道她這個選擇父親不高興,她也很難過,但阿湘不再猶疑,“X”科選定歷史后,開始發(fā)奮,她希望用高考證明她的選擇是對的。
高考前一個月左右,按照往年的慣例,開始填報志愿,阿湘第一批第一志愿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北師大。
但高考時又出了點小插曲。考語文當天早晨,她喝了不少豆?jié){,結果將要寫作文時“內急”,三次舉手要求上廁所,監(jiān)考老師都因種種原因沒同意,整篇作文就是在這種煎熬中艱難完成。第二天考英語時,她的耳機又出了點問題。結果出來,她總分只有678分,與原本期望的800多分相差了100多分。
考分出來后,因為種種原因,教育部門又組織考生們重填了一次志愿,參照往年的分數(shù)線,阿湘不得不放棄夢中的“北師大”。她又想報中山大學,但往年,中大錄取分數(shù)線都是700多分,為保險起見,她最后還是填了暨南大學?墒,因為當年高校大批擴招,所有學校的分數(shù)線相較往年都下調了50分左右,而且中大第一批錄完,部分專業(yè)都未錄滿,但阿湘還是與中大失之交臂。
“我”看高考:
對自己的選擇負責
所謂錯有錯著吧,高考已是一段過往。雖然當年考分不太理想,考完后我大哭了三次,但我現(xiàn)在的人生還是很幸福啊,每天都樂呵呵的。
雖然當了高考小白鼠,但如果是前一年的“3+2”模式或后一年的“3+2+X”模式,我都未必有勇氣選回文科;雖然讀的是暨大,但考上北師大或中大人生未必會更精彩;雖然擴招后工作更難找,但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當時當刻該做的,總會比什么都不做更有希望。
世上沒有那么多的“如果”,也不可能重頭來過,所以能做的、該做的就是過好當下,活出當下的精彩,收獲當下的幸福。 2007年
家有一考生 全家齊備戰(zhàn)
趕考人:阿堅(佛山四中高中應屆畢業(yè)生)
趕考年:2007年第一志愿報考華南理工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(tǒng)專業(yè)
趕考故事:
與很多參加高考的學生一樣,阿堅家里雖然只有他一個人在參加高考,但全家都圍著“高考”轉。
高三一年的學習生活非常緊張,每天6時30分起床,7時前要到學校早讀,晚上11時半才上床休息。
作為家中的獨子,父母對阿堅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。母親放棄了出國旅游的機會,全程在家煲湯煮飯。雖然學校有飯?zhí)锰峁┪绮秃屯聿,但阿堅的父母考慮到營養(yǎng),讓他在高考前整整一年每天吃“住家飯”。
高考前的幾次模擬考試,阿堅成績有些不穩(wěn)定。有一天晚上,家里人有意無意在阿堅面前講起了一個考研的故事,至今阿堅還記得,“某人考研究生,考完后感覺非常不好,于是很傷心,沒想到成績出來,卻被錄取了。最后的結論是——人要相信自己!”雖然很簡單的一個故事,但卻讓阿堅體會到了父母的苦心,“我又重新鼓起勇氣認真復習,不然真對不起父母!
阿堅今年參加高考,是廣東省高中新課改后的第一屆應屆畢業(yè)生,但作為當事人,阿堅對改革卻無甚感覺,“我惟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考好試,做好題!卑哉f。阿堅的志愿是老師專門推薦給他的,按成績,如發(fā)揮正常,他被錄取機會很大。
與以前高考的人相比,阿堅也感覺自己很幸福,有亦師亦友的老師,還與從來沒有給他壓力的父母。但是,正因為這樣,阿堅還是感覺有壓力!皦毫κ亲约航o的,不考好,對不起身邊支持的人。”現(xiàn)在,阿堅最大的愿望,就是拿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,把它當作感謝父母和老師的禮物。
“我”看高考:
改革其實離我們很遠
標準分改原始分,綜合變?yōu)槲目苹A和理科基礎,填報志愿分層次……雖然在高考前有所耳聞,但作為真正當事人的我們,更多的時間是學習,這些改革內容離我們太遠了,沒什么感覺。
惟一有感覺的,就是考題的變化。由于備考的需要,我專門做了前幾年的高考試題,與今年的考題相比,最大的變化是題目靈活了許多,與實際聯(lián)系得很緊密,特別是數(shù)學、物理,難度增大了不少。
如果可以選擇,我希望高考科目可以減少一些,要么不考綜合或者文科基礎/理科基礎,雖然考題很簡單,但畢竟還是要復習,要看的書很多,感覺負擔很重。要么不考X科,讓所有人都考同樣的科目,這樣或許更加公平一些。
(注:佛山日報2007年6月文 記者 黃琳 馮璐 吳嵐嵐 錢柳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