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前,570萬人厲兵秣馬,27萬幸運兒脫穎而出,如今,他們是國家的中流砥柱。
30年后,細說從頭,我們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鮮活的高考故事,更是家國命運的起伏脈絡。它讓知識與人才受到尊重,讓公正與平等深入人心,它為國家源源不斷輸送著棟梁,同時也在進行著自身的嬗變。
恢復高考,為命運和知識而戰(zhàn)。凍土初松的年代,高考成為人們改變自身前路的通途,有著不同境遇的人們齊齊奔向考場。這個年代,恢復的不僅是一種考試制度,更是曾被踐踏的知識的尊嚴與國人的求知心。
時代變,人心變,高考變,80年代末,“自費生”出現,90年代,天下沒有了免費的午餐,“并軌”讓學費只升不降,高等教育收費讓人們初諳高考改革的力道。世紀末,高考變革加劇,“3+X”,擴招,春夏高考、高考從7月提前到6月、自主命題、自主招生……每個高考新名詞的出現,都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!案呖贾笓]棒”變成一根魔棒,所到之處無堅不摧,人們在感謝它提供的受教育機會時,也痛陳它的弊病,然而又無力改變現狀。
一把雙刃劍懸于頭頂!翱嫉萌。灰欢ㄗx得起;讀得起,不一定能找到工作;找到工作,不一定是能改善生活狀況的工作——高考作為中國最主要的階層流動渠道,已經失去了調節(jié)社會的功能,階層壁壘已經形成。如早些年一樣,通過高考而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命運,對多數人來說今天已不可能。跟30年前、20多年前乃至10多年前比,高考再不是跟命運有關的重要的事了!痹u論家的憂思在今天并非杞人憂天。
不管怎樣,三十年來,高考自身的改變有限,因它而改變的卻無可限量,我們站在三十年后回望,是希望仔細辨別,找到更好的前行路。
(注:佛山日報2007年6月文 記者 黃琳 馮璐 吳嵐嵐 錢柳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