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蘇宿遷一位年輕父親為了“慶!弊约11歲的兒子考了7分,用小轎車拉了一車煙花爆竹在鎮(zhèn)上燃放。視頻在網上引發(fā)關注后,有媒體證實了消息的真實性。故事的主角周先生從事水泥運輸工作,他說孩子成績一直不好,這次考了7分,自己并沒生氣,為了激勵孩子,便帶孩子買了1000多元的煙花。
這位家長的灑脫,確實讓人刮目相看。很多家長如果得知自己的孩子只考了7分,恐怕只會憂心忡忡,甚至暴跳如雷。像周先生這樣云淡風輕,乃至反其道而行之地開展慶祝,絕對是家長中的異類。
據說,在周先生的鼓勵下,孩子前兩天考試獲得了57分,雖然還是沒到及格線,但不容否認其取得的明顯進步。也許這種進步跟放煙花沒有直接聯系,不過,輕松的家庭氛圍,再加上適當的激勵措施,必然對孩子學習的軟環(huán)境產生積極作用。
誰都知道,考7分不是什么好事。在一些家長眼里,也是挺沒“面子”的一件事情。然而,在開展家庭教育時,只有首先接受孩子現有學習能力的事實,才談得上引導和改變。如果連孩子的基礎狀況都不了解,都不接受,只是一味采取暴力式和懲戒式教育,解決不了任何問題。
一段時間以來,關于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焦慮感,時常成為輿情熱點。比如,朋友圈里掀起了一股“提前嫁女娶媳婦兒”風潮——不少年輕家長表示,愿意為孩子提供優(yōu)厚的婚嫁條件,“有房送車配嫁妝”,前提是現在就接走,把孩子的作業(yè)都輔導一下。為了子女的學業(yè),有太多家長“操碎了心”,甚至某地還爆出新聞,一位年輕媽媽因為孩子做作業(yè)太慢而突發(fā)中風。
焦慮,體現的是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。在教育界百般呼吁加強家庭教育的背景下,這種焦慮當然是有意義的。不過,只有當焦慮轉化為動力,轉化為有建設性意義的行動,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熱切與關注才能發(fā)揮實際價值。否則,各種各樣的焦慮,只會讓部分家長如同無頭蒼蠅,病急亂投醫(yī),兜兜轉轉于各類補習班、興趣班,卻不見得孩子從中受益。
家長應該始終讓子女看到,自己是跟他們站在一邊的。向子女施加太多壓力,追求完美主義,考了99分只丟了1分就覺得孩子失敗,這樣的家長大有人在。這根本不是教育,而是一種對孩子潛能的過度索求。如果因此讓子女產生對立感,難免得不償失。
就分數層面而言,7分當然不是什么可喜可賀的成績,但是,在一個未成年人成長以至于社會化的過程中,分數扮演的角色究竟有多重呢?教育之所以在應試化的圈子里走不出來,很大程度上在于分數被賦予了太多的符號性意義。選拔性考試當然要看分數,但分數還遠遠不是成功的標志。
放煙花慶祝兒子考7分,當然不是走向“反智”的道路。一方面,分數跟“智識”究竟有多大程度的關聯,并不能簡單化地下判斷;另一方面,慶祝不意味著滿足,而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激勵手段。
其實,動輒渲染高考狀元多么努力、多么優(yōu)秀,和一段時間盛行的“讀書無用論”,都是人們在分數崇拜思維主導下產生的認知偏見。應該承認,學校教育是主流大眾完善公民素養(yǎng)、習得一技之長的最重要渠道,分數依然是衡量教育水平的指標。不過,對個體來說,每個人的優(yōu)勢都體現在不同方面,考試成績不能覆蓋所有。無論是高考狀元進入社會以后的人生“不如意”,還是學歷層次不高的人在商場翻云覆雨,都是這種個體差異的體現。
家庭教育理應是一種互動,它不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續(xù),家長也不能成為第二個教師——幫著批改作業(yè),代理教師的職責。家長介入程度太高了,操縱欲望太強了,會讓家庭喪失應有的融洽,會讓家庭生活負上不能承受的重壓。
我不能肯定,生活在為7分而慶祝的家庭,孩子未來會多么優(yōu)秀,能取得多大的成就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當煙花在夜空中劃下漫天璀璨的那一刻,孩子是感到快樂的,會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而感到幸福。家庭教育不一定要把子女塑造成“成功的人”,但有責任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“健全的人”。至于接下來的人生艱險之路,終究要孩子自己去走。
王鐘的 來源:中國青年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