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有網友發(fā)帖稱,自己在得物App上購物,收到商品后認為有問題,于是拍攝視頻準備聯系平臺,不料收到手機提示“得物App刪除了視頻”。對此,得物回應表示,刪除的是占用用戶手機空間的臨時緩存文件。
對此,網友們不禁產生了疑問:哪怕是占用手機內存的“緩存文件”“垃圾信息”,App就可以不經用戶同意自行刪除嗎?與被刪除的內容相比,刪除操作本身更為關鍵、也更讓人細思極恐。更何況,App真的是出于“為用戶著想”才刪除文件的嗎?顯然,得物的回應仍難平息質疑。
和未經允許訪問用戶相冊、通訊錄、位置等隱私信息一樣,App擅自刪除用戶文字、圖片、視頻等信息的行為,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了;蛟S被刪除的“緩存信息”確實不直接關系到用戶隱私等嚴肅問題,刪除后也未必會引發(fā)嚴重后果,但背后的本質問題都是一些App的過度索權、強制索權、任性索權。必須承認的是,平臺口中所說的“緩存信息”仍屬于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(guī)監(jiān)管的灰色地帶——這也令一些App以此為擋箭牌來逃避責任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壓縮平臺鉆空子、打擦邊球的空間,是必要之策。
今年10月,工信部就違規(guī)推送彈窗信息、App過度索取權限等問題要求多款App進行整改,這也給其它App敲響了警鐘。平臺務必要明白的一個基本道理是:用戶的使用體驗、權益保護,是平臺能否長遠發(fā)展的決定因素。對于那些違法違規(guī)、;^的App們,用戶會用實際行動表態(tài)。相關平臺務必要嚴格落實整改,加強自查自糾,嚴守法律底線,否則等待他們的只有市場的拋棄和法律的制裁。(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之心)
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,請聯系我們:010-56807194
關注精彩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