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拉面經(jīng)濟”成支柱產(chǎn)業(yè)

  “拉”出扶貧新路子

  2020年,馬乙拉四大部分時間開著自己江蘇號牌的車,留在老家青;。原本打算在1月初的拉面大賽之后稍事休整,帶孩子去自己開拉面店的江蘇太倉過寒假,但是疫情打亂了計劃。

  馬乙拉四:2020年疫情發(fā)生以后,我大部分時間在化隆,拉面生意由外甥負責。往年生意好,他們?nèi)耸植粔蛭揖突厝ィ?020年那邊生意也不太好,三個人就夠了。

  馬乙拉四的拉面店停業(yè)再開業(yè),生意逐步恢復。受到整體物價影響,一碗面的價錢從9元漲到10元。他在老家的山路上拿起手機,支付軟件響起店里收款信息的提示音,頻次也比前一年少。

  將近兩千公里外的江蘇太倉,馬乙拉四和外甥馬成林合開的拉面店里,收款的聲音靠一只藍牙音箱播放出來。12月25日中午休息時,周圍打工的人很快坐滿了小店。

  “拉面經(jīng)濟”是化隆的支柱產(chǎn)業(yè),也是脫貧的重要動力。2020年,在全國各地開拉面店的化隆人受到疫情影響,有人要暫時關(guān)店,有人到其他城市重新開始,也有人改行去電子廠打工。

  化隆縣地方品牌產(chǎn)業(yè)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介紹,關(guān)了一部分拉面店,但新開的店還是增加了一部分,總體數(shù)量基本持平。

  縣里為滯留在老家的拉面店老板和員工進行就業(yè)培訓,又在疫情緩解后聯(lián)系航空公司提供低價機票,推動他們復工復產(chǎn)。還發(fā)放低息貸款,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困難。

  馬建國:2020年,關(guān)于復工復產(chǎn)的貸款放了1.5億元,最低是10萬元,也有20萬、30萬元,基本上10萬至30萬占80%左右。

  “年后打算再開一個店

  帶動經(jīng)濟困難的老鄉(xiāng)”

  2020年雖然收入減少,但化隆的拉面人也要在這特殊的一年出一份力。去年3月開始,馬乙拉四在江蘇太倉的店立起“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免費用餐”的招牌,收銀臺旁邊掛著錦旗和證書,感謝店主為武漢和本地防疫人員捐款捐物。

  外甥馬成林說,雖然自己開店借的錢還沒有還清,但和舅舅商量后,還是決定要一起獻愛心。馬乙拉四記得,這次總共捐出的4000多元,跟十多年前自己剛剛外出打工一整年攢下的收入一樣。

  馬乙拉四:當年我一年的工資下來也就4000多元,一個月350元。那時我是貧困戶,就想著以后賺錢了要幫助需要的人。2020年疫情發(fā)生后,我們支援武漢,就像支援自己的親兄弟一樣。2021年,我打算年后去外面再開一個店,帶幾個經(jīng)濟困難的老鄉(xiāng),把他們吸引到拉面經(jīng)濟里。

  也有開拉面店的化隆人已經(jīng)把產(chǎn)業(yè)做大,在鄰近阿什努的德恒隆鄉(xiāng)新建了養(yǎng)殖場。化隆縣扶貧開發(fā)局副局長安曉龍說,他首先捕捉到了商機。

  安曉龍政府引導在離安置點一公里的地方建立一個集中養(yǎng)殖場,全部養(yǎng)肉牛,隨后我們開始向全縣延伸、擴大。計劃讓全國270個大中城的1.7萬家拉面館里都用我們當?shù)氐氖巢,包括當(shù)氐牟俗延秃团Q蛉狻?/p>

  馬乙拉四希望阿什努鄉(xiāng)也走出這一步。

  阿什努鄉(xiāng)鄉(xiāng)長馬明琪說,最近縣上在編制十四五規(guī)劃,要讓各鄉(xiāng)按實際情況拿出規(guī)劃!斑有一些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當中還沒有完善的,我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會積極爭取這些項目。”

  “我對拉面很有感情的

  想把拉面事業(yè)做大”

  過去幾年的扶貧項目已有成效。通往若蘭村的公路兩邊,可以看到退耕還林種下的沙棘樹掛著黃色的果實,太陽能電池板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坡上反射著陽光。

  冬至過后,“數(shù)九”的第三天,馬乙拉四開車從這條路回若蘭村看望母親,路面干凈,只有山頂還留著一些殘雪。

  搬遷之后,村里的住戶只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。老人不愿跟馬乙拉四進城住樓房。

  馬乙拉四:老人說這邊習慣些,從小長大的老人們都在這邊,能一起聊聊天,轉(zhuǎn)一轉(zhuǎn)。尤其是母親的腿不好,高層電梯停電的話她不方便爬樓梯。

  在馬乙拉四的化隆縣群科新區(qū)的新家里,一月份拉面大賽“參與獎”的獎狀放在玄關(guān)的醒目位置,他的兩個兒子在老家上學。

  馬乙拉四兒子:好好上學,當個宇航員,去太空,去外面探尋世界奧秘。

  往年的周末,兩個孩子在江蘇太倉的拉面店里幫過忙,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,晚上凌晨1點或者12點睡覺,馬乙拉四覺得孩子太辛苦。

  馬乙拉四的外甥馬成林還在重復這樣的生活。“我對拉面很有感情的,我想把拉面事業(yè)做大。”

  時間倒流回2004年,馬乙拉四第一次出門打工時19歲,目標只是希望能吃飽飯。在那之前,他是阿什努鄉(xiāng)的放羊娃,和哥哥一起在山坡上鏟出一條路!斑@條路是我和我哥哥用鐵鍬挖的,走這邊放羊的話近一點。”

  2020年冬天的下午,馬乙拉四又走上這條山路,白色的半個月亮已經(jīng)爬上半空,夕陽即將退向山的背后。

  山坡下,他曾小住的土房子在搬遷后只剩幾道殘破的墻,頭上的山頂,羊群像云一樣飄過。他不再是當年的放羊娃,甚至有了肚腩,走在自己鏟出的路上,也有一些氣喘,“以前沒有這條路的時候,我們從那里繞一大圈要走20分鐘左右,路修好后5分鐘就到了!

  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,嶄新的2021年如約而至。數(shù)九寒天的風依然凜冽,充滿希望的新一年已經(jīng)開啟。也許仍有不易,還有坎坷,但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堅定向前。

  中國之聲從2014年元旦起推出大型記錄報道,10位記者每年對10個中國基層地點和個體進行持續(xù)追蹤和樣本觀察,記錄時代、社會、國家的進步,展示微觀個體不斷遞增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新年伊始,第八次翻開這10個民生樣本。從廣西的布兵小學到深圳的黃貝嶺城中村,從青海的阿什努鄉(xiāng)到北京的寸草春暉養(yǎng)老院,從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貿(mào)區(qū)……那些我們一直牽掛、惦念的人,他們的這一年過得怎么樣,有什么新愿望、新期待?中國之聲大型記錄報道《你好,2021》今天播出第一篇。